小时候以为是儿童喜剧,长大才知道,家有

刘星被排挤,是从刘梅和夏东海住到一起的那天正式开始的。在北京话里,刘星是个混不吝的孩子。而亲妈刘梅,为了让自己和刘星能够融入这个新家庭,也顺手把亲儿子当成了捧哏和出气筒。你们小时候身边应该有个这样的孩子:明明是一群孩子闯了祸,但老师总是批评那个嬉皮笑脸没心没肺的。每个小学里,也都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好学生做什么都是对的。而刘星,就是这个家最没心没肺的人。另外俩孩子听话表现好,刘梅就会美滋滋的夸奖,等到了刘星,就只有一句“这次不错,希望你下次还能这么听话”。因为嘻嘻哈哈,因为没心没肺,所以刘星成了那个不需要理由就可以“排挤”的孩子。有一集里,刘星主动帮家里擦玻璃,本以为刘梅下班回来会表扬他,结果反被她冤枉是为了逃避写作业。刘星眼里,好像无论他做什么都是错的还有一次,刘星刚参加完夏令营回家,还以为大家特想念他,结果到了家才发现,大家根本没把他当回事儿。他第一次生气了,生气地控诉,说自己是这个家最不受重视的人。大家也愧疚,一起上来安慰刘星,说一起去海洋馆吧。结果,他们开开心心,带上一堆吃的喝的出发了,却唯独忘记了带上刘星。后来,刘星难得考了次全班第一。结果呢,全家人都怀疑他是抄的,刘梅甚至揪着他去学校,找老师认错。刘星委屈了,说,凭什么冤枉我。他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想再上学了。说实话,当年看《家有儿女》看到这里,我都看不下去了。要是换成屏幕前的我,成绩好还被冤枉,我早就离家出走了。但刘星没有。想起来,长大以后,每次重温《家有儿女》的时候,我总能想起有段时间,我在一个小学课后班帮忙看孩子。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晚上放学家长来接孩子时,见面第一句,总是“成绩下没下来”,“考得怎么样”。然后,一群家长聚在一起,一边整理孩子的书包,一边互相交流,暗中较着劲。那股家长间暗戳戳的不服气,我都看笑了。分数越高,越有排面,英语越好,家长越牛。而且,孩子成绩好还不够,还得考第一才行:家长之间的比赛,永远是多一名就多一口气。所以,像刘星这样整天搞破坏,贪玩,疯闹,嬉皮笑脸的孩子,也就难怪总是被“排挤”了。但是刘星,却有一对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妈妈。他受到的“排挤”,其实正是亲子之间,爱过剩的正常现象。小时候替刘星打抱不平,大了才意识到,没人比刘梅和夏东海更懂教育了。刘梅虽然经常挤兑自己的亲儿子,经常把刘星拿出来批评,甚至有时候错怪他,拿着扫帚追着儿子在家里猫捉老鼠,但是,刘星的成长和进步,她比谁都放在眼里。刘星得了作文比赛一等奖,攥着证书疯跑回家,刘梅激动地挂起证书睡不着觉,还说要准备个相框给它裱起来。后来,夏东海发现儿子的作文是抄袭小雪的,但爸爸不仅没告诉刘梅,反而跟刘星两个人商量好,劝说刘星主动去和语文老师承认错误。结果,不仅刘星主动承认了错误,家里人为了奖励他知错能改,还送给他一台新的MP3。还有一次,夏东海因为工作的事,正在气头上,看见刘星在旁边嬉皮笑脸,于是不耐烦地喊了他几句。但是,临睡前,他又特意扮丑,跑到刘星的床前,自顾自地表演了起来,为自己白天的情绪失控道了歉。你看,刘星的爸妈,总是很会跟孩子相处。你说刘星倒霉吗?倒霉。他总是被冤枉,当出气筒,被其他人遗忘,被小雨整,被刘梅威胁不学习就别睡觉...可是,他又是最幸运的。小时候每天守在电视机前看《家有儿女》,觉得这部剧开开心心,是给孩子看的情景喜剧;后来才知道,它是在教中国的家长们,如何去教育孩子。刘星虽然倒霉,总是被“排挤”,但好在,他有一对懂教育,有耐心,尊重孩子性格的父母。特别是夏东海。在剧里,他是不愁钱的作家,他熟悉文字,了解人际关系,明白人的心理,自然也就懂得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而刘梅呢,虽然有时候很凶,喜欢装模作样威胁刘星,但是她的教育理念,也从来没走偏过:那就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性格,成长为他想要的模样。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玩吧。不要像那些人过中年体力不行,才后悔自己年轻时怎么没多出去旅游的大爷大妈一样,在孩子最好的年纪,却把他“排挤”成没有性格的孩子。虽然《家有儿女》早已经停播多年,可刘星的成长史,其实就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孩子的成长缩影。但今天的家长们,是否仍然在用二十年前,甚至更早的观念看待孩子的成长呢?海归学者,心理学博士黄伟强老师曾经分享过这样一段话:“家庭对孩子娱乐的重视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生活的幸福指数。”就像陪着三个孩子在沙发上疯玩傻笑的夏东海一样,孩子能否学习好,从来不是由爱不爱玩决定的。多年前的这部情景喜剧,如今看起来仍然视角独到。但是,直到今天,很多家长仍然下意识觉得,长得老实的孩子,戴眼镜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学习自然不会差——于是顺着这些刻板印象,一点点把孩子“排挤”成他们理想的模样,可一个个刘星,却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孩子本来就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努力的孩子,从来不会因为爱玩耽误了学习。就像清华的DOTA游戏社团仍然成绩出众,武大开设的电竞课程人满为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和学习,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家有儿女》还告诉了我们,真正的学霸,绝不是一板一眼学习的书呆子。他们拥有的学习动力,那股学习热情,才是他们能够坚持下去,熬过最迷茫的初三,高三,仍然牢牢握紧在手里的光。今年山东的理科状元孟令昊,喜欢乐器,也喜欢玩,但是提到学习,他坦言,“自律才是最大的法宝”。孩子的自律与学习动力,到底来自什么?这恐怕是很多家长十多年教育生涯都没能弄清的问题。而我想说,在多年以前,《家有儿女》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当多年后我回看这部多年前不以为意的喜剧时,才发现里面的教育理念,足够我们的家长受用终身。孩子的成长,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越靠近镜中的孩子,就离现实的他越远。家长需要的是,主动理解孩子,主动靠近他。只有懂包容的家长,才有资格向孩子提要求啊。就像夏东海坐在沙发上,对旁边的刘星说,“你想要什么样的爸爸,就可以告诉我,我可以主动向你靠拢啊”:让孩子爱上学习,需要的是家长主动靠近他,理解他,在足够了解足够包容的基础上,和他一起规划人生。而不是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逼着他向自己靠拢。每个孩子,都是刘星的影子。但是每一位家长,不一定都像夏东海和刘梅一样懂教育。“孩子的学习动力源自一个好环境,但今天的大多数家庭,并没有一个优秀的家庭教育环境,毕竟我们亲身教子的体会和经历,无法像电视剧一样每天都有剧本”,黄伟强老师这样讲道。或许在孩子眼里,我们的教育方式就像这个季节带着凉意的风:不仅无法亲近他,反而让他更加裹紧自己的身躯;但父母的教育,本该是一阵阵带着些清凉的暖风。面对教育问题,很多家长都无奈地表示,“我真的不懂他!”但是,哪有教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家有儿女,善于学习的父母,总会在漫长的一生中,逐渐成为一名好伴侣、一名好父母,成就一个家庭的幸福。为了真正帮到家长们,我们邀请脑潜能导师黄伟强和几十位家长深入对话,研发寻找到了引爆孩子学习动力最有实效的方法!,这是每个家长重新理解教育,真正了解孩子的机会有了学习动力,不用家长操心看着学,孩子自然知道自己学!来自武汉的张妈妈激动地和我们反馈:“孩子变化极大,就像换了个人,学习热情挡也挡不住!”我们相信,本次训练营一定能真真切切地帮助到你!学习,就是不断成长为一个好父母的最有效途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72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