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国爸爸遇上中国妈妈,育儿谁说了算

本文看点:“我都是为了你好”“你知道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吗”……你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么?你是否也在焦虑孩子未来的教育走向?

是的,你都是为了孩子,但这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么?家庭的培育、支持,究竟应该带给孩子什么?绝对不是分数或者某一次的成败。

“尊敬的贝利先生一家,我们在此非常遗憾地告知您:您的孩子YoYo未能被我校录取。通过上周我们对YoYo的面试,我们认为YoYo尚未满足进入小学一年级的要求,在此,我们建议YoYo最好留在学前班里,继续在那里学习一年。

——萨克奇学校校长”

一天下午,我们接到了这封来自萨克奇学校的“拒收”信。那一刻,假如正好有人用镜头记录下我和YoYo爸爸两人读完信后的表情的话,你一定可以亲眼目睹我们两个的不同表情,我当时的表情:垂头丧气、万念俱灰;而YoYo爸爸:泰然处之,脸上还露出了笑容。

我相信,我们如此差异的表情一定会让你感到无比疑惑:这两个人手上捧着的到底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这实在太糟糕了!肯定是因为YoYo不够聪明、性格太内向了、太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Lisa(我们的朋友家的孩子)去年就已经被这所学校录取了,而咱们的孩子却被同一所学校拒绝了,这也太让我没面子了!YoYo为什么就不能在面试的时候表现得优秀一点呢!?”

我忍不住把心中所有的“怨气”都发泄了出来。

YoYo爸爸满脸疑惑地望着我,

“你怎么会这么想?难道你不了解我们自己的孩子吗?YoYo只是在面试的时候表现出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而没有刻意去“表演”出优秀而已。一个真实的他,如果没有被这所学校接收,这对YoYo来说是好事,只能说他没有满足这所学校的期待。但是,你不能因为一所学校拒绝他,就立刻全部否认自己孩子!我们还可以再帮YoYo申请其他学校,去其他学校试一试。这不是世界末日!”

听了YoYo爸爸这么一说,我那颗沮丧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但是,我内心深处仍对YoYo没能赢得面试老师的认可而耿耿于怀。

当天晚上,YoYo爸爸跟我一起去幼儿园接YoYo,“一会接到YoYo后,我希望你不要在路上批评或指责YoYo,他没有犯任何错误。如果他问学校为什么没有录取他,我会跟他解释的。”

YoYo爸爸在出发前向我发出了警告。看来,YoYo爸爸还真是很了解我,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晚饭后,我故作镇定地把萨克奇学校的信件内容委婉地跟YoYo说了,YoYo果然问了学校为什么没有录取他,我没有回答YoYo。我把目光转向了YoYo爸爸,我心想,看你现在怎么跟YoYo解释。

那一刻,我的眼泪差一点就流了出来。没想到那个在我眼里不够优秀、让我感到没有面子、落选的孩子,在YoYo爸爸的眼里仍旧跟往日一样可爱、一样有优势、一样值得被鼓励和被爱…

我不确定YoYo当时是否能够完全理解爸爸的解释,但是,我知道YoYo从爸爸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肯定的答案,他用一颗平常的心态接受了自己落选的事实,我从他的脸上没有看到丝毫的失望、委屈或挫败。

突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30年前的一个场景,那时自己正好读小学,非常贪玩,完全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直到有一天,当自己把一塌糊涂的成绩单带回家时,母亲被气坏了,她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正在一旁的哥哥更是添油加醋,他嘲笑我是一个“大笨蛋”,说像我这么笨的学生以后是不可能考上大学的,除非有一天太阳从西边升起。我当时感到非常委屈,自尊更是深受打击,但是又无力反驳,毕竟自己的确“理亏”。

事实上,无论是母亲当时的那一巴掌,还是哥哥的言语刺激都没能改变我整个童年时期贪玩的“不良嗜好”,玩耍远远比读书对我更有吸引力。我真正“醒悟”并主动努力学习是在上高中之后,如灵魂脱壳一般,我突然意识到是时候把心思花在学习上了。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虽然太阳从未从西边升起。遗憾的是,那些来自童年时期的伤痕记忆从未褪去,一直伴随着我走过了半个人生。

同为家长,我和YoYo爸爸在面对YoYo失败时的态度和回应方式也是大不相同。我们不同的思维和教育方式,给YoYo来带的影响也会不同,最后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完全不同。

试想一下,假如我当时埋怨YoYo没在面试时好好表现,告诉他我对他的落选感到失望,让他知道他不如Lisa优秀,告诫他以后必须要加倍努力学习去赶超Lisa…,我知道,这些话除了能让自己瞬间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狠狠地刺激和打击YoYo的自尊心以外,完全起不到任何积极的教育效果。幸好,在YoYo爸爸的提醒下,我没有说出这些伤害YoYo的话。

在收到萨克奇学校的“拒收”信没几天后,我们带YoYo去了另外一所公立学校参加面试,很幸运,他被这所学校录取了。

此刻,当你读到这个故事时,四年已经过去了。如今,YoYo已经9岁了,再过几个月就10岁了。今年九月份他就要读小学四年级了。日常中,他的口头禅是:

“WernochnieeinenFehlergemachthat,hatnochnieetwasNeuesprobiert.”

“一个从不犯错的人也绝不会去尝试新鲜的事物。”

这句来自爱恩斯坦的名言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每当他犯错的时候,他总是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也会用这句话来安慰犯错的父母以及他的朋友。

他对自然科学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爱好,喜欢尝试各种小实验和手工制作,自制小火车、飞机、火箭…他对一切交通工具(飞机、轮船、火车、汽车)都非常着迷,喜欢研究各类车,甚至可以在他叔叔购买新车时给叔叔提供一些专业方面的建议。

他热爱所有的动物,从一岁起,动物园和海洋馆是他经常出入的地方,他在幼儿园时期的梦想之一是长大后当一个大的农场主,这样,他就可以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动物世界”了。他对很多数动物的自然习性都非常了解,我们经常可以从他那里学到一些有关各种动物的常识。他希望人类能保护所有的动物,当他从新闻上听说澳大利亚地方组织为了保护冲浪者而特意捕杀鲨鱼的时候,他非常生气,立刻提出要写信给澳大利亚政府。

生活中,因为深受YoYo爸爸的影响,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环保达人,YoYo爸爸和我早已放弃了自驾外出。YoYo也经常提醒家里其他成员(爷爷奶奶、叔叔和姑姑)尽量减少自驾,有时也会游说我们身边的朋友们也要减少自驾。

到目前为止,他在学校的各科成绩都是A(倒不是因为他有多聪明,主要是这里学校的考试过于简单,班上的很多同学也都是A。),有的时候,他有些很内向,不太主动发言,好在,他的班主任对他在学校的表现一直都很满意。

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非常遗憾的是,不是每个家长都是孩子的那棵树、那朵云,而一颗沉睡已久的灵魂当然没有办法去唤醒另一颗灵魂。

我为YoYo感到庆幸,因为YoYo爸爸教会了他如何用另外一种思维去理解失败。让YoYo学会了:不是所有的失败都像世界末日那样可怕。#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

贝利·安

混血儿YoYo的妈妈,奥籍华人。

一个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喜欢记录生活的八零后。曾经是一名老师,也当过翻译,深爱教育事业,对心理学和教育学有着极大兴趣。喜欢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喜欢思考人物和事物背后的关系。目前专职在家带娃、学习、写作。

孩子未来如何,和家长的认知脱不开关系。生活不易,为什么不放下焦虑,从心出发,反省自己,怎样可以让家庭联结更紧密呢?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父母的共学社群,从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角度出发引导,还有群友的互帮互助,让你不再迷茫。

欢迎体验。

互动话题

育儿过程中,你也有过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时刻么?你有没有想过,有些期望,是大人强加给孩子的呢?

拓展阅读

按时睡觉VS完成作业,哪一个更重要?

育儿中不易被发现的十大冷暴力,你是不是也在有意无意中使用呢?

这些常见问题背后的原因,你是否一直弄错了?

你是想要一个“伪学霸?还是想要一个“真自控”的孩子?

我正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差不多好妈妈”

投稿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

tongxingschool.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89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