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来浦东这个博物馆,追寻上海与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上海市档案馆共同主办的“港为城用·城以港兴:近代上海城市与海洋的交融”展览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啦~
展览名称:“港为城用城以港兴:近代上海城市与海洋的交融”
展览时间:年6月8日-10月12日
展览地点: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第一临展厅
展览中,除了上海开埠、上海港口、航运相关的展品,更包含了黄包车、旗袍、月份牌等观众熟悉的民国时代物品。这些舶来品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展示了上海摩登现代的城市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满足观众对活色生香的老上海生活的想象。
沙船模型
康熙五十五年(),上海附近的苏州造船厂制造的沙船多达一千多只。到了嘉庆、道光年间,聚集在上海的沙船有三千五百多艘,大船可装货三千石,小的也能装一千五百多石;这时的上海港已经成为沙船的基地,被誉为“沙船之乡”。
上海市徽
年,沙船和螺旋桨作为主题元素被纳入上海市徽当中,正是基于航海与上海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渊源。
黄包车
上海开埠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到十九世纪70年代,租界街头出现了新式客运工具人力车。人力车是从日本输入的,最初上海人叫它“东洋车”。民国初年,租界境内人力车车身都涂黄漆或桐油,于是改称“黄包车”。人力车结构简单,容易制造,成本较低。就全上海来说,年至年是人力车行业鼎盛时期,“八·一三”事变后逐渐走向衰退。
旗袍
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初,旗袍成为上海青年女性的主要服装和礼服。当时的旗袍受西欧影响,与清末的款式不同,更符合都市时髦女性所需的紧身合体。受西式服饰的影响,大衣、毛衣、马甲、西装等成为旗袍的搭配,流行于各阶层青年女性之间。
此外,为了丰富展示形式,展览中有火车站、电影院、有轨电车站等老上海市民生活的场景再现,以及洋泾浜上海话的多媒体互动,体现了上海充分接受外来文化,成为当时具有国际化面貌的现代城市,也体现了上海始终贯之的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多维度展现上海这座城市的深厚海洋文化底蕴。
博物馆信息
开放时间
9:30-16:00,15: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申港大道号
票价
50元/人,学生票25元/人
60-69周岁老人10元/人
1.4米及以下儿童
70周岁及以上老人
现役军人、离休干部、海员残障人士
烈士家属、消防救援人员、医务工作者
博物馆协会会员
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
部分摄影:朱洁朱江昊
编辑:王雨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