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国家宝藏》节目截图
杜虎符年被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村民发现。虎符是中国古代调兵所用信物,此件左半符的虎作行走状,与君王的右半符合符后可调动五十人以上兵力,是秦国军权高度集中的象征。《国家宝藏》节目截图
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
永盂:器身上的兽头形象是大象,民国以后大象才退至北回归线以南
李晶洋介绍,西周的永盂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西安博物院的一件镇馆之宝。年出土于蓝田县洩湖镇,年在西安市大白杨废品分拣仓库被发现。盂本来是盛水的容器,也可以用来盛食物。
在永盂的器身上,有各种精美的纹饰。在它前后的飞棱上方各有一个兽头作为装饰,从外观可以看出这种动物是象。其实,象的出现在多年前的西周不足为奇。因为中国北方地区曾经温度较高,森林覆盖率也很高,给象这类的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后来大象为什么会消失?原因是多样的。首先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对象的捕杀。再加上我国西周过后北方气候变迁,气温逐步降低,使北方黄河流域不再适合它们的生存,于是象的种群分布范围就开始逐渐向南方退却。一直到民国之后,其栖息范围退到了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所以,如今也只能在云南西双版纳以及东南亚等地区才能看到数量稀少的亚洲象。虽然今天的亚洲象和古代北方的象基因不同。但象纹饰的出现,也从一定角度给我们展示出了早期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应为气候温和、森林茂盛的特征。
另外在这件文物的内底面上还铸刻字的铭文:铭文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益公受周天子之托,向师永封授土地,参加的人有邢伯、尹氏、师俗父、遣仲等大臣,以及司土、司工等官员证明其“授田合法性”。正是这段难得一见的文字,为专家们研究当时的土地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延伸来说,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也叫“吉金文字”,这是因为青铜器原本的色泽类似今天的18K金,所以人们也把青铜也叫做“金”。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就叫做“金文”,或者是“吉金文字”了。由于我国早期留存下来的史料非常少,所以周朝青铜器上所铸的这些“金文”,它们详尽记载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给今天的历史学家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很重要的史料。
三彩胡人腾空马:驭马胡人少年圆领长袍的蓝色釉料,说明其制作成本高昂
李晶洋介绍,三彩胡人腾空马被视为西安博物院的一件镇馆之宝,年出土于西安市莲湖区的制药厂。当时在基建工地开挖时发现了一座唐墓,这才使得这位少年在多年后重现天日。
三彩胡人腾空马塑造的是一位体格雄健的西域少年正在驾驭奔马的情景。在很多的唐朝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马的形象,但大部分以静态居多,马或立或卧或倚靠,四蹄腾空显得十分少见。这说明了当时的匠人在制作它时大胆打破了左右对称的传统思维,在这样一个不平衡的角度当中塑造出了马腾空一跃的瞬间动态感,显得很有运动张力,也给今人带来了极好的审美享受。
再看马背上的少年,他的脸上似乎挂着一丝恬淡的微笑,洋溢着青春与生命的活力。他身上穿着的是一件典型的圆领长袍,其颜色为蓝色,这就更从侧面说明了这件作品的珍贵。蓝色釉料我国境内是不出产的,它的使用要从中亚或西亚地区通过丝绸之路输入,这就使得其制作成本极其高昂。在今天,收藏界常用“三彩挂蓝,价值连连”来形容同类三彩的珍贵。
三彩胡人腾空马也是长安胡商的代表。唐都长安是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自然而然对各类商品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在这里经商自然也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所以丝绸之路尽管道路漫漫,且很多路段非常艰险,却阻挡不住域外胡商的步伐,他们不远万里来到长安经商。不论是商品种类繁多,还是商人数量众多,都从侧面展现出了长安的商业的空前繁荣。
皇后玉玺玉印
国宝级文物。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玺质地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光泽,极具观赏性。
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