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少年宫让孩子放飞梦想
郭建背着王雯珂参加科普活动。本报记者马昭摄
距离西安市区80多公里的蓝田县厚镇东咀村,有一个村里的少年宫,每到周末或者假期,周围的孩子都会聚集在这里,东咀村七组的王雯珂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活动间隙,王雯珂走累了,就跳到一位老师背上,“郭老师,我累了,你背背我吧。”这位老师笑着背起了她,于是,便有了这张名为《笑脸》的照片。
这位老师名叫郭建,现在是西安市青少年宫活动部副部长、办公室负责人,而和东咀村结缘,源于他的另一个身份——共青团西安市委派驻该村的驻村工作队联络员。
年4月,郭建第一次到东咀村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以留守儿童和老人为主的传统关中村落。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孩子们绝大多数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电视就是他们的“玩伴”之一。
“别说知识面了,就连自信心都欠缺,咱村的娃普遍害羞、怕见人。”郭建这样评价。
于是,郭建一方面利用英语专长为孩子们补课,另一方面开始筹划着把少年宫的校外教育特长课资源引到村里去。年4月,在单位和村干部的支持下,西安市少年宫综合培训部的6位书画课老师,来到东咀村和郭建会合。
他的手中,还有一份由村上提供的适龄儿童名单。就在这时,7岁的王旭辉进入了郭建的视野。
“他刚开始不愿意来,是被他妈硬拉来的,到了现场之后哭着不愿意往凳子上坐。”郭建回忆。事后才知道,孩子之所以有抵触情绪,是害怕见到陌生人。
村子里的自然风光和村容村貌,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写生素材。老师们带领着十几名学生,画麦田、画老屋、画大树。在这个过程中,郭建经常和王旭辉交流,有时候给他发个画板,发些纸笔。慢慢地,小旭辉喜欢上了画画,而且一直坚持到现在。
绘画课程之外,郭建又试着引入了街舞课程,受到了欢迎。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每次活动的场所都是临时凑合,住得远的孩子中午没地方休息,舞蹈课也没有能换衣服的地方。
郭建又开始张罗了起来,最终,在爱心企业、社会单位和爱心个人的帮助下,一个面积平方米的少年宫建起来了。这个全省首家村级少年宫里,有5间教室和一个多功能厅,功能设施“少而全”,基本满足了村里孩子的学习需求。
东咀村有八个组,照片主人公王雯珂所在的七组距离少年宫有7里路,还要翻山沟,因此,每次来少年宫时她都随身带着干粮。为了方便这些孩子,郭建还给少年宫里添置了微波炉和饮水机。中午,他就和孩子们一起待在少年宫里。
如今,东咀村少年宫课程设置越来越丰富。“无人机、魔方、武术、跳绳、各种球类,咱村都有。”郭建自豪地说,“就是要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加自信。”
不仅如此,来自北京和陕西的大学生志愿者也来到这里支教。在此基础上,郭建还通过“小葵花看西安”公益活动,让孩子们进城,海洋馆、科普馆、陶艺村、美术馆、博物馆等,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尽管已经离开东咀村,但郭建仍喜欢说“咱村的娃”。这份深厚的情谊也体现在了他临行前村民们送来的“礼物”上:一兜苹果,一篮子鸡蛋,还有一袋自家种的菜……村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激。
借鉴东咀村少年宫的成功经验,如今在全省,村一级的少年宫有63所,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陕”耀未来希望少年宫,其中仅蓝田县就有4所。
本报记者石喻涵实习生胡茜
来源:三秦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