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渔文化弘扬渔文化利用渔文化唱响乡村振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本报记者顾雨霏

  眼下正值旅游旺季,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正以“有塘就有水,有水则有鱼,田鱼当家禽,耕牛不用绳,四季无蚊蝇”的独特风景线,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山乡小村实现了“鱼跃龙门”,方山乡原先仅容两车通行的乡村小道,现在频繁往来着60座的旅游大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及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等是渔文化保护的典范。”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渔文化和农耕文化一样,承载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加强渔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使其与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相融合,有助于推进农业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为进一步健全渔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弘扬新时代渔文化精神,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月25日,《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以五方面14项措施提升渔文化影响力,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渔业发展历史创造了大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

  悠久的渔业发展历史创造了大量极具特色的渔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但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渔民转产上岸,渔文化的相关元素开始减少,渔船和渔盆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线,渔法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甚至个别地方已将渔村整体拆除。

  “很多地方熟悉渔业生产、留存渔家生活记忆、传承捕鱼技艺的基本上是中老年渔民,竞争激烈导致出海效益下降、长江十年禁渔等促使了这批渔民‘转身上岸’。”业内人士表示,中老年渔民转产并老去,渔村青壮年则不断涌向城市,渔文化的主体——渔民的减少,导致渔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传承。此外,渔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渔具、鱼鹰捕鱼等传统作业方式到渔歌、连家船、渔村景观等渔民的生产生活印记,再到渔民‘靠水吃水’‘人水合一’的情感,这些都是渔文化的重要体现,应得到及时和有针对性的保护。”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保护传承弘扬渔文化,有利于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充分挖掘长江、黄河、沿海等的渔文化资源,将渔文化和乡村产业、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好法子、亮点子。保护传承弘扬渔文化,有利于助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包括赓续农耕文明。开展渔文化的调查搜集、认定申报、整体保护、展示传承、弘扬发展和创新利用,是全方位、多层次夯实渔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根基。敬畏自然、勇于进取、向美求善等的渔文化精神,经过一代又一代渔业人的传承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拥有了新的时代内涵,用渔文化精神之翼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实现渔业现代化的底气所在,也是建设渔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保护传承弘扬渔文化,有利于助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渔文化转化成大众的、发展成多元的,不断提升渔文化的影响力,不仅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助于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留住渔文化十分重要和紧迫,此次发布的《意见》提出了明确目标,要完成长江流域渔文化普查工作,积极推进其他重点流域海域渔文化普查,抢救性挖掘和保护一批濒危状态的渔文化,推动产生一批渔文化保护载体和研究成果,认定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渔文化相关文物和文化遗产,建成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渔文化保护和发展示范区域,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渔文化品牌,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经验和模式。

做好保护工作是弘扬渔文化的基础

  弘扬渔文化,做好保护工作是基础。近年来,各地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开展考证研究等方式,积极推进渔文化挖掘和保护工作。

  去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举办鄱阳湖渔文化系列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渔文化的文本、图片、影音、摄影作品、LOGO及长江江豚专题系列展品,并对获奖作品进行了奖励。

  年,浙江省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委托湖州师范学院,用历史学、考古学和实证科学研究等方法开展渔文化研究,探索解决长期困扰学界的《养鱼经》起源地和桑基鱼塘诞生地等问题。今年4月,中国范蠡文化与淡水养殖起源研究成果发布,课题组认为,湖州是中国淡水养殖重要起源起,是范蠡养鱼文化故里。

  渔文化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未来还需要实施哪些具体措施?《意见》提出了两方面6项措施。一方面,加强渔文化调查和研究阐释。加强文化调查,以长江、黄河和沿海等为重点,因地制宜系统开展水生生物物种、渔船、渔具、渔村建筑、渔业工程和景观、生活用品等物质类,以及渔史、渔业生产生活方式、渔俗、诗歌、渔舞、渔画、渔味、渔规等非物质类渔文化的搜集调查,掌握渔文化种类、规模、分布和保护状况等;开展分类整理,鼓励各地开展渔文化分类整理工作,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渔文化资源数据库;促进文化研究,加强对渔文化的系统研究和内涵阐释,深入挖掘渔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构建渔文化标准体系。另一方面,推动渔文化认定和整体保护。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认定,鼓励具有重要价值的渔文化系统,申报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等;开展区域性整体保护,加强城乡建设中的渔文化保护,加强渔文化相关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衔接,建立渔文化保护区域协同机制;强化阵地建设,支持将渔文化重点区域纳入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建设内容,鼓励设立区域性渔文化生态保护区,鼓励符合条件的渔文化重点区域申报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推动渔文化保护服务乡村振兴。

将文化弘扬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考虑

  在传承的基础上谋发展,近年来,各地将渔文化弘扬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考虑,相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江苏省兴化市沙沟镇水金村,鸬鹚捕鱼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看。近年来,沙沟镇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优势,挖掘“渔民、渔业、渔事、渔情”等特色文化元素,结合打造江苏省渔文化旅游风情小镇,按照“东游古镇,西看‘十八帮’”的旅游发展思路,总投入多万元,在水金村花粉荡退渔还湖多亩,打造古法捕钓“十八帮”渔事体验区。大网帮、齿罩帮等18个帮别、18种渔技渔法在体验区再现,游客不仅可以大饱眼福,也可亲身体验,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捕鱼活动。如今,水金村已建成渔事体验核心区、木栈道、烟雨长廊、船坞、渔戏大舞台、渔文化展示馆、渔业数字化管理平台、钓鱼台等项目,一座集旅游、娱乐、研究为一体的渔文化风情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素有“百里海岸、千年渔乡”的美誉。近年来,象山县依托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滨海旅游业特色优势,以保护、创新、融合为方向,着力构建文旅融合发展体系,创建渔文化主题酒店2家、非遗民宿13家,建成非遗体验基地19个,打造了蟹钳港景区等一批海洋渔文化研学旅游基地,让游客进渔村、住渔舍、探渔俗、享渔乐,深度感受渔乡风情。年,象山县各景区共接待游客.9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亿元。

  针对未来渔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意见》提出了三方面8项措施。一是提升渔文化展示和传承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渔民驿站等,展示有典型特色的渔文化,将渔文化元素引入已建海洋馆、水族馆、博物馆等场馆,整合发挥好相关平台展览展示功能;推动体验传承,推动设立渔文化传承基地和研学中心,引导渔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育文化品牌,鼓励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打造渔文化品牌,推动区域特色品牌列入中华老字号名录、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等。二是促进渔文化利用和产业发展。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发展以渔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垂钓、渔事体验、民宿美食等产业,推进渔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丰富文化产品,研发优秀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渔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拓展创意产业,引导和培育与渔文化相关的影视文化、动漫游戏、数字艺术、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发展。三是创新渔文化传播和推广方式。促进公众传播,广泛吸纳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多方参与保护工作,让渔区渔民更多享受渔文化保护成果,开展形式多样的渔文化活动;增进交流合作,推动将渔文化纳入共建“一带一路”和国际合作相关机制,利用国际平台推广中国渔文化,讲好中国渔文化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21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