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福人与中华鲟解析水中大熊猫的前
「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最近,
以保护长江和旗舰物种
中华鲟为主题的纪实文学的
新书《厚福:人与中华鲟》出版,
这是长江“十年禁渔”快速响应之作
本书的创作思路,源于一尾在北京海洋馆人工救护、驯养条件下仅存的野生中华鲟——“厚福”。
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救下被渔民误捕的它,在荆州太湖中华鲟实验基地进行全面救治后,于年11月16日,将它送至北京海洋馆继续调养身体机能,直至康复。如今,“厚福”已经在北京海洋馆鲟鱼馆里愉快地生活了整整六年,与数以万计的游客见面,成为北京海洋馆的“镇馆之宝”。在它的身上,寄托着中华鲟实现自然繁殖、重建野外种群的不灭希望。
号称“长江鱼王”“水中大熊猫”的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物种。每年夏秋时节,分布在各个水系包括旅居外海的成年中华鲟,都要历经多公里的溯流搏击,回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回归、寻根、繁衍,为壮大种群不遗余力地溯江洄游,拼死也要奔向长江,这体现了一种近乎悲壮的故乡情结!
然而,中华鲟这个一亿五千万年前的古老物种,终究无法穿越工业文明的长河。年,它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升级为“极危级”保护物种。保护中华鲟,从某种意义上说等同于保护整个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和其他的水生生物。守护长江生态底线,保护中华鲟等旗舰物种,使其种群得以延续,已经成为亟待解决、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
钮敏介绍新书《厚福:人与中华鲟》
《厚福:人与中华鲟》一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二十四章,详尽记叙了自年至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北京海洋馆联合救治及迁地保护野生中华鲟的不懈努力。这些科研工作者薪火相传,殚精竭虑地构建着人工辅助下中华鲟等种群恢复的完整拼图。在突破中华鲟人工繁育技术后,他们坚持长期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栖息地修复等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华鲟等野外种群恢复之路已步入时代的快车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化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厚福:人与中华鲟》的出版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做了可贵的鼓与呼。
本书的附录《国家维系生态、保护长江和水生野生动物大事记》,记录了年10月至年3月间,党和国家为保护长江及水生野生动物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重要举措。有专家预言,长江“十年禁渔”之后,不仅鱼类能够得到很好的恢复,长江的水域生态也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诚如《厚福:人与中华鲟》开篇所言:“只要长江在,只要大海在,中华鲟永远不会成为传说!”
《厚福:人与中华鲟》
钮敏著
作家出版社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通讯员:商晓艺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孙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