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以沉浸式为中心的演艺转型
演艺,泛指各类文艺演出。旅游演艺,则是主要对旅游者的演艺活动,实际上现在范围也在扩大,形成各类城市和景区的演艺活动。沉浸式,则是演艺与观众的互动,使观众能够深度介入,达到沉浸感,形成全面的感受。旅游演艺这个事情在中国不过30年,还算是新的事情,新的事情必然要形成新的模式,要谋求新的发展。所以归纳三句话:第一,以战略为导向,这个事情要想做大,一定要紧跟国家的大战略。第二,以人性为基点,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不符合人性,这个事情就别想往下走,但是只要契合人性,自有文化性,就有商业性。第三,以特色为灵魂,旅游演艺的事情,必须得讲求特色,形成自己的灵魂。
一、关于旅游演艺
这里所说的旅游演艺是超越了实景演出的大概念。
01、国际方式
国际上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类,户外演艺。比如说埃及、希腊、西班牙这些国家都有,而且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方式,很多国家都有,户外的阶梯式剧场,甚至在约旦都可以看到。这种户外演艺是在资源基础上的简单利用,规模也小,形不成我们这样的震撼力。
第二类,室内演出。室内演出在国外是非常发达的,代表性的就是法国红磨坊、英国音乐剧、纽约百老汇,这样的项目我们现在还只能望其项背,追不上。不是硬件不足,是文化的积累不足。
第三类,广场演艺。广场演艺遍布城市、丰富多彩。在中国,历史上有,比如说北京的老天桥、上海的大世界,都是广场演艺的格局,现在基本没有了。之所以没有,和我们的治理方式有主要关系,往往不能容忍。可是我们在国外,在广场上看到各种杂耍、各种演艺,包括一个人装一个雕像,就觉得非常有兴趣。我们会逐步恢复,一定程度的乱必须接受,没有乱就没有人气,没有乱就没有生活,见到一点乱就这么心虚,显然不对。
这样形成了三个主要作用:
第一,展示文化。三种主要类型的旅游演艺充分展示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第二,创新产品。尤其是民间的这种创造力无穷,像广场演艺,完全是个体户的形式,创造力反而更强。前几年,上海开放,给一百多个人发了牌子,可以在城市里面公开合法的进行演艺活动,而且首批争取这个牌子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海外留学回来的,我就愿意当一个自由的演艺者,当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但是在上海街头,我从来没有见到街头艺术家,也只是个说法而已。第三,推崇意境。恰恰这种丰富多彩的组合,构造了一种意境,也在推崇一种意境。我们作为一个外来人,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也感觉很舒服。
02、中国发展
年,国家旅游局从旅游者的消费链出发,提出“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并设立了文娱生活指导处,作为工作机构,选择了全国七处节目及机构,加以推广。但是,始终没有见到突出效果,工作机构也撤销了,文娱生活指导处当时在管理司,后来调整到综合司去,最后就没了,他们说实在找不到事干,原因何在?初级阶段的需求,市场不成熟。但是对应外国旅行团的一些项目,表现了生命力。可是在国内的旅游需求和发展过程中,那时候确实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看历史,大体上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以西安唐乐宫为代表,30多年坚持不懈,到现在已经演了上万场。之后就是宋城千古情,与景区结合,后来发展到大家可以不看景区,但是必须看这台演出,什么原因?因为门票里给旅行社的佣金很高,导游的积极性很高,这是基本原因。
第二阶段,摸索。各类节目起起落落,多数是红磨坊模式,做不下去。当时在北京就有十几个这样的节目,每一个出来我都看一眼,莫名其妙的什么东西都弄,最后都做不下去。
第三阶段,创造。超越室内,开拓山水实景。这里面有两个典型,第一个叫印象系列,成功的开端,不景气的后续,后来到普陀,到武夷山,他们问,要不要去看一下印象?我就问你们对这个印象有什么印象?他们说我们的印象一般,我说印象一般就不去看了。但是白天去看看现场,看场面怎么样。原因很多,根本性的原因是如何创新,如果一个模式到处套,不追求创新,恐怕很难弄起来。第二,对当地文化的把握和挖掘,到底透不透。印象刘三姐长盛不衰,一直到今天,还是成功的典范。但是看印象海南岛,就有一个感觉,这是完全不懂海洋,不理解海洋的人,在做海洋印象,显然不行,维持不下去,已经关张了。当时海南省委省政府都下了大功夫、大力气来支持,省委书记就一句话,我去看印象海南岛,必须自己买票,要带一个好样子,不能说没有力度,但是确实有这个问题。第二个典型是山水系列,好产品突出,一般性存在,这也是客观评价。我跟梅老师沟通过。看天门狐仙是一种震撼,看禅宗少林是一种感染,市场看的是客观效果。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两个系列应该说开创先河,形成了一个好的导向。
总体而言,旅游实景演出成为中国的突出创造。一是实景的运用,这种运用在中国目前来说,可以说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说登峰造极,现在还不好说,至少水平是比较高的。二是文化的凝聚,通过对当地文化的挖掘、整理、创新,最后实际上构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所以这种东西完全不是原生态的,而是新生态的。三是手法的应用,声光电包括各种各样的新的手法,现在全面应用。四是规模的巨大,我每次看这个东西都感慨规模,这个规模在国外是很难看到的。五是市场的呼应。因为市场走到这一步了,而且这个呼应还不光是经济条件的呼应,还有对文化的追求,尤其是现在年轻人的追求。我很反感一个说法,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文化、不追求文化,反过来我问,你老人家懂吗?讨论项目,老专家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劲头,后来我就说不要说年轻人不懂文化,任何传统文化到了手机上,一查,马上知道,也不要说他们不追求文化。反正我不懂,因为我小时候受的教育是阶级斗争的教育,之后是文化革命的过程,再后来勉勉强强上了大学,懂什么传统文化?但是年轻人对文化的追求是一种实质性的追求。
这种突出创造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是创造了乡土与现实的深度结合,这种创造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惠民,当地的老百姓在其中得到了实惠,而且这些老百姓在里面,也得到了个人价值的肯定。说起来,几百个群众演员天天要演出,那是很牛的事。二是创造了文化与市场的良好结合,这种结合程度也是创举。三是创造了中国旅游的全情体验,我专门用了一个词叫全情,就是全部的情绪把你抓住,全部的情感吸引过去,这种深度体验就是全情体验,这实际上就是沉浸感。看印象刘三姐就是这种感觉,丝毫不走神,看禅宗少林,看长恨歌,都是这种感觉。四是创造了世界旅游的亮点,就世界旅游范围来说,我们这样成体系、成规模的实景演艺,应该说这是世界旅游的一个亮点,今后也会成为吸引世界旅游者的亮点。听过一个故事,土耳其总统要看长恨歌,我们的外交部、公安部都不同意,最后人家说包场行不行?最后就包场,随员二三百人,看了那么一场,我就奇怪,他怎么知道?为什么能够这么抓住人,因为契合人性。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大家都能看懂,都能够打动人,都能够吸引人,这很自然,这就孕育了世界性的发展潜能。
为什么我们能走到这一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文化人创新。中国文化人很多,但是能创新的文化人不多,但毕竟有一批文化人进入这个领域创新。第二,迅速形成了商业化模式,这种商业化模式的形成,实际上给这一类节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不研究商业化,光研究什么怎么获梅花奖,叫好不叫座,那是没戏的。第三,消费提升。第四,文化追求。第五,群体巨大。第六,新一代的消费者产生。总体而言,性价比是合适的。有人抱怨这个节目多贵,我就问一句话,你干吗要看?看完了再问一句话,值不值?挺值,值这个字就是性价比。如果让消费者花冤枉钱,就是再便宜也挨骂,因为不光是花钱的问题,还要花费时间,还要花费精力,最后吃了个苍蝇,当然要骂你,但是超出了他的预想就不同了。就现在的状况而言,我们要有充分的估计,要有高度的评价。
现在形成了竞争态势,就是大投资、大场景,追求大效果,多种资源整合、各种方式结合,万达形成了最大的投资格局。我看不明白这个事,万达说自己就是拉斯维加斯的格局,酒店和秀,结合在一起,但是酒店和秀结合在一起,秀不动,所以三亚的海棠秀折腾了半年关了,武汉的汉秀也关了,具体的原因我不知道,没做过仔细分析,只看到了现象。百花齐放是好事,但争豪竞奢不是好引导,只要有钱往里面砸,砸多少是多少,这不是典型的土豪吗?动不动就说设计师是国际一流的,问题是国际一流的设计师肯把一流的时间和精力花给你吗?他只拿到了一流的钱。再说了,我们这些东西做的是中国文化,这些国际设计师对中国文化只有表层的把握,有真正深层的感受吗?这不是好引导。
就项目来说,一是投资过量,价格偏高。二是金玉其外,内涵不足,追求的只是形式上的效果,看着震撼,有什么花样来什么花样,但是内涵呢?能不能打动人心?这是根本。三是成本较高,难以为继。四是一次轰动,大片效应,一个秀做起来,大家去一下,去完了没人去了。就像电影大片,放完了等着再一轮放,大片可以,项目不行。五是劣币淘汰良币。现在确有一个问题,有一些低层次的产品,因为价格低,对应初级需求,慢慢把市场挤占了,很自然的会形成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这个状况需要客观的认识,但是我不担心,很简单,因为这些项目主要是市场性的资金,政府只是支持,无非拿点土地,也不是坏事,总比做一堆污染项目好。各种要素都有利用方式,但不可能按照理想来追求,客观评估一下,这么做,哪怕是项目败了,败了就败了,还可以再做其他的,至少可以转换到其他。现在华侨城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演艺格局,十几台节目、十个场地、五千演员,常演常新,所以形成了经验积累和人才的积累,应该说这是规模化的运作,这种规模化的运作也使他们运转的比较流畅。陕西旅游集团,唐乐宫成为经典,长恨歌形成品牌,延安保育院一炮而红,形成系列。现在来看,主题公园配歌舞,景区配歌舞,度假区配歌舞,成为新常态,这是一种综合配置,对应市场。到了云南,进个餐馆吃饭也有一套歌舞,这不是坏事,大家一边吃饭一边看歌舞,总比闹酒要强。
总体而言,我们的消费在升级,大家的追求在升级,有了这样的基础,使得一系列的东西都起来了。
03、深层分析
按照张小可的说法,政治上站得住,艺术上立得起,市场上做得稳。最近的重庆,就是如此。第一代讲印象,第二代讲故事。我们的故事怎么讲?也得研究和需求的对应,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家没有耐心,一个事几分钟抓不住他,就把你淘汰。网络化培养了人的快捷、方便,但是也减低了人的耐心,所以就要求上手就得抓住人。梅帅元说,两种不同审美体系的两种产品,中国寄情山水,西方看重人体。我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是两种不同审美体系的两种产品,所以中国创新实景演出,美国拉斯维加斯秀。把最好的文化放在最美的山水中,此山,此水,此人。故事发生地,无可替代,可以长盛不衰。张晓明说,地方文化的记忆,国家层面的记忆,记忆与表达,中国故事,中国表达,大文化走入民间,变成小文化,变成传说。反过来说,怎么追求这种大文化,内容为王,沉浸为要,特色为魂,把住这三点,实景演出基本上就可以把住了。
这里面,一个价值发现,一个体验发现,一个市场发现。一是怎么发现价值?包括项目的选址、故事的设计,整个一套流程都有价值发现和价值挖掘的问题。二是体验发现,我们作为生产者,作为创意者、供给者,我们研究价值发现。但是我们要给观看者体验发现,所谓体验发现就是超出了他的预期,经典性的节目,这种体验发现是永恒的。三是市场发现,原来说酒好不怕巷子深,现在酒好也怕巷子深,但是首先得酒好,要没有好酒,就是在大街上照样不灵,所以这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关系。总体而言,旅游演艺是跨界的产品,也是跨界的要求,也需要跨界的评价。陈喆教授说,中国山水绘画的空间表达,长出来的,有故事的人文风景。叶文智的观点,会呼吸的建筑,有感情的建设。旅游平台的巨大效应,建设适应现代市场的新产品。李肃说,创新模式,创意文化,创先表现,创世价值。景观点为基础,观光线是关键,服务面为支撑,休闲体为延展,文化核为价值。张灵光主任说,演而优则特色,演而顺靠标准,模式化必标准。标准导向,标准底线,标准推进。空间衔接,文化价值,娱乐价值,吸引价值。这些都是新题目,这些题目都应该进一步的挖掘。
以上这些观点,实际上是对整个这套产品的深层分析,需要我们从各个角度分析,从产业的角度,时间的角度、操作的角度,但是聚合到一起,就构造了中国旅游演艺的新气象。
二、基本判断
第一,旅游演艺产品在中国的发展还有着巨大的空间。所以我不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097.html